行业新闻
青海日报数字报
日期:2024-12-26 10:16:25 作者: Betway登录入口
青海,高原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造就了世界上大面积高海拔湿地ECO,形成了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沼泽广布、雪山冰川发育的蔚为壮观的湿地生态景观,孕育了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等大江大河,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肺”,是青海最重要的生态资源和生态基础。青海湿地面积大、类型多,生态区位特殊、地位重要,在我国生态安全中具有独特而无法替代的作用。据2022年度国土变更调查的最终结果显示,青海湿地面积712.98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89%,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2.64%。
九月的高原,秋高气爽。走进青海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宁湖片区,一群群绿头鸭在水面嬉戏,机敏的赤麻鸭穿梭其间,水面上大白鹭不时飞过。在微风的吹拂下,宁湖波光粼粼,湖两旁的芦苇、香蒲随风摇摆,行走在湖水间的木栈道上,涓涓细流清澈见底,青海国家公园观鸟协会会长王舰艇和同事正拿着监测设备,对公园内鸟类情况进行监测。
“快看!那儿有凤头鸊鷉,还有许多赤麻鸭!”朝着王舰艇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对凤头鸊鷉正在水中觅食,赤麻鸭则在水中游来游去,悠然自得。“这两年湿地公园的环境越来越好,水鸟多了,来这儿的游客也多了,大家都喜欢观看水鸟、给它们拍照。”王舰艇说。
近年来,青海省加大野生鸟类调查监测力度,目前在青海省内已调查监测到各类野生鸟类53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2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89种。
为更好地熟悉栖息在湿地公园的野生鸟类,家住宁湖湿地片区附近的观鸟爱好者李潘,不仅自学鸟类专业知识,还购买了一台专业相机。在李潘拍摄的野生水鸟相册中,不仅能看到经常光顾湿地公园的斑头雁、鸬鹚、棕头鸥等“熟客”,还会见到远道而来的黑鹳、白尾海雕等珍稀鸟类。
“很多原本迁徙的候鸟选择留在西宁越冬、繁殖的同时,种群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李潘说。
“由于公园内建有多处潜流湿地和表流湿地,从污水处理厂排出的尾水进入潜流和表流湿地,经填料和植物作用后,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汇入湟水河。正因为湿地发挥着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的功能,因此引来越来越多的水鸟在此栖息。”青海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宋秀华介绍。
自2013年试点建设以来,青海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相继实施了湟水河河道综合治理及滨水休闲绿道建设、北川河生态河道建设、宁湖景观改造、湟水河湿地海绵化改造及景观提升、城市绿道系统建设等项目,建成了海湖湿地、宁湖湿地和北川湿地三大片区。湿地面积从241.41公顷增长为329公顷,湿地率从47.5%提高到64.67%,湿地鸟类从19种增加到152种。2018年,湿地公园顺利通过试点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
如今,湿地公园15项生态服务价值从2020年的6.18亿元,上升到2022年的6.45亿元,已成为青藏高原融生态保护、环境教育、自然体验、观光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
“西宁的湿地你了解多少?哪些精灵生活在湿地中?如果你不知道,那么就走进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科普馆看看……”
9月22日,一堂以“邂逅自然之美 解锁湿地之谜”为主题的自然教育活动在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科普馆内展开,30位青少年走进科普馆开启了一场奇妙的湿地之旅,感受生物多样性之美。
在湿地公园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大家游览了湿地公园,了解了湿地中香蒲、芦苇等常见植物,认识了白骨顶、凤头鸊鷉等鸟类,学习如何分辨绿头鸭和斑嘴鸭的方法,并通过望远镜观察鸟类的习性和特征。
在湿地科普馆,工作人员以知识讲解和互动问答的形式,使孩子们了解湿地类型、水鸟形态特征、湿地食物网、河湟文化、湿地功能等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制作湿地生态瓶,将泥土、植物等放入生态瓶中,不一会儿,一个个不显眼的玻璃瓶变成了五彩斑斓的生态小世界。
“通过生态瓶制作实践,让我认识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西宁市行知小学四年级三班的白婧琪说。
作为青海第一处专业湿地科普宣教场馆,青海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依托湿地科普馆、湿地学校、湿地课堂等平台,利用线上线下等方式开展科普讲座,普及湿地保护知识;与省市直机关、社会团体共同举办绿色公益活动60余场,自然教育受益人数达到4万多人次,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创先联盟成员单位,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青海省科研科普基地”等16个基地称号,成为面向大众开展自然教育的重要平台。
走进面积为346平方米的科普馆,记者体验到,在这里参观是一个妙趣横生的过程,如通过转动墙上的“旋转轮”,来了解湿地鸟类的形态特征及其生活习性;透过树洞,来看兔狲、艾虎、狗獾等夜幕生灵的故事;通过互动屏幕、湿地景观墙,向大家充分展现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的总体规划及醉人风光。
宋秀华介绍,为充分发挥科普宣教功能,湿地公园以科普为本,建立5所“湿地学校”,设立“湿地课堂”,树立科普宣传栏、科普标识牌等设施;以自然为师,编制湿地公园《常见鸟类观察手册》《湿地解说手册》《自然教育实践案例》等读本,开展“湟水湿地二十四节气系列课程”,进行自然教育,结合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环境日等活动,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普及生态科学,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吸引更多人走近湿地、认知湿地、关爱湿地。
湿地公园给广大群众带来的不仅仅是出门见绿、伸手触绿的绿色福祉,更是一幅探索自然、感受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走在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的绿荫树下,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一路上,能见到不少人沿着河畔漫步、骑行、赏景。家住西宁市海湖新区的芦女士说:“这个湿地公园,四季有不同的景观,我们全家都特别喜欢这里。”
中秋小长假,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吸引各地游客慕名前来。“这个湿地公园很有特色,我们住在附近的酒店,每天早上都会到这里散步,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看着湖水中可爱的水鸟,感觉很舒适惬意。”来自陕西的游客罗女士说。
作为着力打造的生态景观,总面积508.7公顷的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已成为湟水河生态指标持续向好的“助力剂”。湟水河和北川河流经西宁的城区段,有49.9公里的主河道及两岸的滩涂湿地。作为湟水湿地公园主要组成部分,既发挥着防洪、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给人们提供生产生活、旅游等功能,又是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区域。
“近年来,青海省不断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完善湿地保护制度,强化湿地资源管理,大力推进湿地分级管理体系,建成4处国际重要湿地、3处国家重要湿地、32处省级重要湿地,全省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湿地生态系统质量稳步提升。”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处负责人介绍。
随着青海不断促进湿地保护与城市发展协调统一,湿地公园总面积达到6460公顷,湿地保护率由2013年的41.6%提高到目前的80%。通过多年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内动植物品种愈加丰富。目前,有芦苇、香蒲、泽泻等40科113属146种野生种子植物;有野生脊椎动物18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3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7种,省级保护动物10种,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大白鹭、斑头雁、棕头鸥等鸟类,每年都会如约而至。
与此同时,通过水下微地形改造、河湖水系连通、生态清淤、水体养护等措施,湿地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2023年监测结果为,湿地水体平均溶解氧含量达到7.1,处于地表水一类水水平。海湖、宁湖、北川等湿地区出水水体氨氮、总磷、COD等关键水质指标整体处于地表水III类水水质,各湿地区出水口污染物浓度平均低于进水口40%以上,体现了湿地对水体良好的净化效果。
如今,这个于城市中散发自然魅力,生态环境优美,融生态保护、科普教育、文化展示、观光旅游等于一体的“中心城市绿芯”,已成为各种鸟禽的栖息场所,也成为人类休闲、健身、娱乐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