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zhjianwei.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zhjianwei.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zhjianwei.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zhjianwei.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_Betway网页登录入口网址
您好,欢迎进入Betway网页登录入口网址!
炭类+木质组合方案


炭类+木质组合方案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

日期:2024-12-26 10:17:24 作者: Betway登录入口

  红菇,珍稀野生食用菌,人工栽培一直是一道难题,至今仍只有野生红菇。作为红菇重要产区,三明持续红菇人工半仿生栽培研究,并应用于红菇保育扩繁试验。

  近期,位于将乐县黄潭镇洋伯村的红菇保育扩繁试验基地再传佳音——三明市真菌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农艺师刘叶高介绍,基地采取“红菇菌种播种”等系统措施,连续第二年迎来丰产,红菇生长密度达到60%,比上一年提高一倍,取得预期效果。

  红菇如何“播种栽培”?记者跟随研究人员,前往位于深山的红菇试验基地进行了探访。

  “8月16日开始采摘,第一天采鲜菇近10公斤,第二天增加到20多公斤。”基地试验执行人员熊其华说。他是当地一家食用菌企业负责人,近期出菇季,他几乎24小时吃住在基地,做好红菇管护、采摘工作。

  基地位于洋伯村竹子社垱山场,森林茂密,多椎树、栲树、栎树等壳斗科阔叶树,植被有枯枝败叶等形成的腐殖层,红菇共生林特征明显。基地位于一处山脊,装有喷灌管网,四周以黑色防晒网围护,在密林中相对独立。

  基地试验面积5亩,由福建农林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三明市真菌研究所等机构提供技术指导,项目专家8名,由高校、研究所、企业及市、县有关部门专业方面技术人员组成。

  将乐县农业农村局专家熊水荣说,基地每天产红菇干品约2公斤,今年收成预计比去年翻一番,干品超过30公斤,每公斤2400元,亩产值有望突破1万元。

  “从出菇现场看,仍然持续保持高产,很难得。”作为基地技术指导专家,刘叶高边走边观察出菇情况,寻找红菇菌丝,取土检测。他和记者说,今年基地保持高密度产菇,产量继续提高,菌丝播种效果更加明显。

  “独生菇比去年多,说明播种后菌丝自我繁衍能力进一步提升。”他说,单朵红菇比去年多,这也是一个好现象。此外,今年出菇时间比去年提前10天,预计采摘期可持续30天。

  作为基地试验项目之一,“红菇菌种播种”是保育扩繁重要环节。专业的人介绍,“红菇菌种播种”其实就是“补充菌种”,即通过技术方法,从其他山场提取红菇菌丝等物质,补充到洋伯村的试验基地,目的是提高林地出菇密度,增加产量。

  红菇栽培难题至今仍有待攻克,菌种是红菇人工栽培攻关的重头戏。红菇菌丝与宿主根系形成共生体才能繁衍出子实体,这是攻关的关键点。基地所播红菇菌种来自将乐县古镛镇桃村。

  此前连续数年,试验团队在将乐县多地开展播种试验,并采集红菇实体样本,委托福建农林大学未来技术学院进行DNA分子标记鉴定。学院副教授苏军和记者说,根据样本分析,播种的菌种和当地品种有显著差别,能够被DNA分子标记区分。这说明,当年播种红菇菌种出菇并实现收获。

  三明红菇统称正红菇,但有40多个红菇品种,根据产地不同,品质有差别,售价也高低不一。“三明的红菇,最好产地是明溪五虎寨。菌种培育的方向应该是驯化选育优质的品种。”在刘叶高的建议下,基地曾播种来自明溪五虎寨的优质红菇菌种。

  红菇驯化培育难度大,有独特的生长特性,对共生林、微生物等诸多环境要求比较高。“五虎寨海拔1000多米,洋伯海拔500多米。两地相距较远,小气候差别大,洋伯要种出五虎寨那种紫色菇面的红菇,还要继续试验。”熊水荣坦言,实验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驯化选育出一个高品质菌种,在红菇各种共生林都能播种出菇,这是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刘叶高建议。

  “红菇人工半仿生栽培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刘叶高说,如果不长红菇的共生林能够播种出红菇,将是更大的突破。

  “红菇菌种播种”试验持续多年,团队已申请发明专利,目前处于公示环节。熊水荣说,这项技术在基地实施,旨在与其他保育扩繁措施相结合,系统性研究保育扩繁整体效果。

  “2022年初以来,洋伯村基地试验启动,基地主要采取‘三补一驱一标’措施。”熊水荣介绍,除了在共生林内进行“红菇菌种播种”——补充菌种外,还包括补充水分、营养,驱除病虫害和标准化管理。

  为何要补水?去年基地新装的喷雾管网发挥明显作用。“播种阶段,喷雾很重要。播种前可保持林地湿度,播种后如果持续不下雨,也可为菌种补充水分。”专家刘叶高说。当年下半年采摘期正好遇到干旱天气,得益于喷雾管网布设,林地得以及时科学补水、补充营养,在全市红菇减产几近绝收的情况下,基地红菇实现丰收,亩产干品约3公斤。

  养分补充的措施,主要是为林地补充人工调配的麦麸等营养物质,促进菌种发育、生长。在基地内外多处拨开腐殖层很快能找到菌丝。

  驱除白蚁则直接决定菌种能否正常生长。“以前在市区虎头山上试验,菌种刚播下去,白蚂蚁就来了。如不防治,菌种很快会被吃光。试过很多防治药,目前已找到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刘叶高说。

  在规范化管理方面,试验团队摸索总结出一些与节气相对应的经验,其中,清明节前后是播种的时段;处暑节气前15天,在红菇采摘期到来前做好水分和营养补充,能提高产量……

  “红菇人工栽培仍是世界性难题,很多人在研究。”就红菇保育扩繁,刘叶高认为,这5项半仿生技术,营造红菇需要的生长环境的过程,并未改变红菇野生的状态。

  “试验还在开展,相关成果和数据持续不断的增加。省农林大学相关团队会不定期到将乐汇总整理,计划制作成手册。今后推广,可以用手册指导农户规范化管理。”熊水荣说。

  红菇无法人工栽培,供不应求,售价高企。2012年,记者曾采写了《疯狂的红菇》一文,引起各方关注。

  十余年来 , 三明多地都在探索红菇保育扩繁技术,其中,日本东京大学教授练春兰在三元、清流等地开展技术攻关。

  “洋伯基地试验两年,效果不错。明年是第三年,如果保持效果,说明这项技术很成熟,将加大推广力度。”熊水荣说,今年基地周边山场新扩56亩红菇共生林,推广保育扩繁技术,拟在新增林地开展组合试验,进一步检验“三补一驱一标”技术的多环境适应性。

  “洋伯海拔500多米,村里人口多数外出,周边人烟稀少,所以就到这片红菇林做试验。”熊其华说,团队曾在将乐高唐、漠源等地山场开展红菇保育扩繁试验,都出现村民私自入场采红菇等现象,试验结果并不理想。

  洋伯村基地5亩,范围小,少量人工巡防即防范外人进入。共生林面积扩大,如何管护?“今后推广规模大了,要借鉴大田东风农场盂坂村的经验,以村为单位,统一红菇资源的管护和开发。”熊水荣说,他的研究团队曾提出在将乐县金溪两岸开发红菇共生林资源,建立红菇经济带的构想。

  大田东风农场盂坂村是发展红菇经济的成功典型,2007年成立八峰天然菌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长苏光地和记者说,合作社统一管护村里林地资源,规范采摘、销售等所有的环节。比如,红菇采摘期,村民分工,参与巡山(防盗采)、采摘、后勤、烤菇等工作,以集中资源、规范管理,提高红菇品质和价格。目前村里红菇共生林管护面积约1700亩,2020年年产红菇干品1400多公斤,37户农户平均每户收入约10万元,红菇成为农户增收的重要来源。

  据2011年市农业部门统计,全市产红菇林地约8万亩。缺乏管护,农户竞争式采摘,不仅会破坏资源,而且成为安全痛点。今年,三明各地红菇丰产,农户自行进山采摘,发生多起菇农坠崖、被野蜂攻击等险情。

  作为三明食用菌老专家,刘叶高长期呼吁通过整合资源、规范管护、技术促进,发展壮大红菇经济。“红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户增收,也能促进森林保护,是巨大的林下经济稳步的增长项目,开发前景十分广阔。”他说,红菇以天然阔叶林为共生林,三明市11个县(市、区)共生林分布面积广,均是红菇产区,红菇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好。全市如果开发出红菇共生林地40万亩,进行规范化管护,年产值有望超过10亿元。

  洋伯村实验基地红菇半仿生栽培研究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其成果令人期待。当然,红菇人工栽培技术,尤其是红菇纯菌种繁育技术探讨研究,需要漫长的过程和长周期的投入,单靠外部输血,并不是理想的方式。红菇,是三明林下经济的“富矿”。三明红菇共生林资源丰富,应当以自我造血推进研究为主,激发红菇资源潜能,发展壮大红菇经济。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保护性开发红菇资源,进而壮大红菇经济规模,能有力促进红菇科研,并使成果更好地在管护、生产一线落地,得到一定效果检验。保护性开发和研究“两条腿走路”,科研与生产实践形成良性互动格局,红菇这一传统特色林下经济模式,才能更好地焕发生机,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特色产业。

  当然,无论红菇保育扩繁技术探讨研究,还是红菇共生林资源保护性开发,都需要更加多力量参与,特别是有关部门要在规划、统筹、协调、项目支持等多方面发挥相应作用。

  编辑:黎萍 初审:熊儒清复审:邹观长 终审:肖久慧商务合作、新闻线索、打击假新闻举报:投稿邮箱: